- 相册
- 0
- 阅读权限
- 130
- 日志
- 0
- 精华
- 0
- 记录
- 0
- 好友
- 0
- UID
- 90772
- 帖子
- 3237
- 主题
- 801
- 金币
- 3124
- 激情
- 130
- 积分
- 3448
- 注册时间
- 2005-7-11
- 最后登录
- 2018-3-26
- 在线时间
- 44 小时
- UID
- 90772
- 帖子
- 3237
- 主题
- 801
- 金币
- 3124
- 激情
- 130
- 积分
- 3448
- 注册时间
- 2005-7-11
- 最后登录
- 2018-3-26
|
我和先生来到加拿大也有一年了,这一年,经历的一些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琐碎,有一点不同的是,我和先生都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,更感受了父母和子女间关系的中西方微妙不同。
前些日子,一个在美国的朋友给我打电话,他也是家中的独子。最近刚得知自己出国后,母亲经常独自哭泣,为此他心里很难受。因为朋友很孝顺,出国后经济较稳定,就让母亲不再工作。对儿子的思念成了母亲生活的全部,想到儿子远隔千里万里,怎能不忧伤?而他父亲要好些,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母性的柔情更不能承载离子的忧伤,个人认为,也因为有些家庭母亲的社会角色弱些,这样,家庭孩子就更成了人生的全部。
在中国,子女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伸,也是父母这一生的最大的希望和寄托。很多人尚在胎儿时期,父母已经计划好了种种宏伟目标,对于自己人生的某些缺憾,某些不成功,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圆满。不多家庭会为了孩子保存一个名存实亡的外壳,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。一般待孩子长大成家,父母仍然会发挥余热,为培养孙辈再尽一份力量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父母和子女之间是没有距离的,几乎就是一个共同体。精神上,子女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,物质上,老子的钱就等于儿子的钱。
我和先生都是独生子女,对于这些是深有体会的,因为是独苗,是唯一,是全部,所以这种关系会发展到极致。刚来那会儿,父亲甚至因为想念我们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。他们至今仍执意为我们存积蓄,不肯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。中国有句俗话,“养儿方知父母恩”,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孩子,但想起父母,总是那种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”的心情。
如果没有来到加拿大,我想我们会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,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给予,然后再继续父母相同的模式。来到这里,才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种模式,而这种模式,是我更认同的。
无论是任何一个地方,血浓于水的亲情我想是同样的。但是西方的父母和子女之间,更倾向于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,而不是共同体。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义务有责任,有爱有亲情,
但基本上是以彼此是独立的个体为前提,尤其是子女成年之后。父母会为子女尽责任,但不是为子女而活。父母可能会买辆车给孩子做礼物,可以为子女支付房子的首期,但是他们更会妥善的安排自己的养老。而子女也没有“父母的所有即是自己的所有”的想法。
这样的情况下,每代人都为自己而活。我比较赞赏的就是这点,每代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,如果自己的人生存在一些缺憾一些不成功,可以在自己身上活出圆满,中国有句古话不是说“人未倒,盖棺不可定论”,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梦想都不算晚。
对于我们来说,有时候不免怀念国内躺在父母怀抱中成长的感觉,更多时候,是为自己的自立有一份小小的自豪。因为自立,我们对父母更有一种责任感。
其实无论孰优孰劣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,准确的来说,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。有时候想想,我们这代人既是中国式的子女,又成了西方式的父母,倒还真有点“两者兼得”,天下美事呢。
想起看过51网上一篇文章,说据调查三分之一的华裔老人来加后有忧郁症。再忆起一位叫‘老顽童’的网友在加国学英语的积极乐观。心里很多感慨,愿所有的父母亲都不再有那份失落,享受自己的生活,活出自己的精彩。(加国无忧:铃兰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