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仙来居伴奏网

 找回用户名密码
 註@冊
查看: 146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心情] 心灵的后花园—吴先耀诗歌阅读印象 [复制链接]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UID
264651
帖子
6378
主题
4865
金币
5531
激情
2154
积分
6199
注册时间
2008-6-12
最后登录
2013-2-2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11-2-17 10:50:00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为什么要写诗?
    我常常这样问那些写诗的朋友。回答可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:写诗能使心灵获得安宁,即便那安宁是短暂的。这正好印证了我读诗的感觉。每当与一首好诗相遇,就犹如走进了一座幽静的后花园,那些世俗的尘嚣与琐屑的烦恼,都像垃圾被我们抛弃。看来,一个人可以不写诗,也可以不读诗,但生命里不能没有诗。尤其是当我们的心灵的水土流失得太快,或者灵魂被世风搓揉的发硬,不妨遁入诗的后花园,对石小坐也好,踏月徜徉也好,看看草木,听听花开花落的声音,于片刻的宁静里,让迷失的灵魂返回内心。
    先耀爱诗,是出于心灵的内需。这,我是从他唱歌时的状态推及的。先耀唱歌,一副松松垮垮、率性放纵的样子,唱到忘情处,类似操牛尾而歌的古人,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看上去没有一点正经相。至于音调准不准、歌词对不对,那是另外一回事了。先耀认为,歌最早就是唱给自己听的,诗最早也是写给自己看的,它们都是发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,不必要去讨好别人。
    读先耀的诗,你是找不到热闹的,尽管他是一个在热闹圈子里觅食的人。热闹是诗的死穴。为了诗,先耀像一只草虫,一次次从腾涌的红尘中抽身而退,退到自己虚构的那座精神的后花园里,与心灵轻轻低语:
因为雨水/我许多青涩的情结/像乳燕一样/在民间的屋檐下低翔/整个春天就是这样/在阳光下疯长/在雨水里感伤/风停了雨住了/等我成为一束饱满的稻穗/父亲老了……【《谷雨》】 。
    情绪内敛,自说自话。诗人既是诉说者,又是倾听者。这样的诗,想必只有在“禅榻一灯红”那样宁静的氛围里才能写得出来。不,是娓娓道来。诉说时,诗人的心扉是敞开着的,虽然看不见灵魂的模样,但灵魂也许就隐身在某个暗处,相信它是能够听见诗人心声的,并能感知诗人柔软的忧伤。
    令人叹惋的是,时下人们好像更在意生理,而不大关心灵魂的事了,致使灵魂老是处于一种嗷嗷待哺的状态。殊不知,灵魂也是需要喂养的,诗就是其最好的食物之一,它给灵魂提供的是真善美。先耀生活在“千载诗人地”的江南小城,这里有的是灵山秀水,杏花春雨,禅林古风。于是,先耀就将身边司空见惯的景致,酿成一壶美酒,躲在热闹的背后浅斟慢酌:
    “走出这门/就是杏花村了/就能看到纷纷的雨丝/和猎猎的酒旗/还有十里杏花/灿若红霞的美景”【《秀山门》】“/这里的风光真好/阳光像杏花的花瓣/空气与人的心情一样温馨/杏花的呼吸/就在我们的耳边起伏/还有那些长发披肩的女孩/一个个像杏花一样/在大街上开放”【《杏花村》】
    诗意平和,冲淡,不事雕琢,一如带雨的江南杏花,淡淡色,淡淡香。这是诗人眼里的美景,更是他心中的美景。杏花的呼吸,就在我们的耳边起伏,可是许多人竟充耳不闻。为什么?不是我们的听觉有问题,而是心灵被鱼鱼鹿鹿塞得太满;抑或是,只满足于呼朋唤友,热热闹闹地“到此一游”。然而,游是游了,而心却没有游。这里,恕我妄加揣度,诗人先耀肯定是独自坐在杏花深处,也许是伫立杏林一隅,静观雨里花色,细听风中花语,他将整个灵魂都浸泡在杏花的气味里,不知不觉进入“相看两不厌”的境界。

     先耀曾出过一本诗集,名字怪怪的,叫《尘在我心》。我读了其中的几十首,却找不到一捻红尘的影子。清澈,宁静,淡雅,诗作与书名大相迳庭。细想之,恍然有觉: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谁又不是尘埃的孩子呢?我们的衣履上粘着尘,毛孔里渗着尘,一个又一个欲望从尘埃中不断地冒出来。对一个诗人而言,心中有尘并非坏事,关键在于,你能否从尘埃里开出一朵干净的花来。
    “回到冬天/面对呼呼的北风/与单一的寒冷/我像一棵树/没有了花花绿绿的想法/惟将生命的根/扎得更深/回到冬天/我看到我们的呼吸/正冒着热气/我看到许多渐行渐远的事物/开始返回内心”【《回到冬天》】
     当追赶时尚的步履显得踉跄,当膨胀的欲念像杂草一样纠缠,要想获得生命所必须的那一份宁静,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返回内心。
    或许,这就是诗的救赎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註@冊


联系微信QQ:5087708 Email:5087708@qq.com
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,仅供试听,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