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来居伴奏网

标题: 沪剧—芦荡火种—芦苇疗养院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30:08     标题: 沪剧—芦荡火种—芦苇疗养院

本帖最后由 南冠草 于 2013-11-15 14:19 编辑

沪剧《芦荡火种-芦苇疗养院》

芦苇療养院,一片好风光。天是屋顶地是床,青枝绿叶作围墙,

又高又大又宽畅,世界第一,哪个比得上。

月里嫦娥把宫灯照,巡哨站岗,虾兵与蟹将,喏,还有那龟丞相。

天高云淡,野鸭飞翔。月明之野,秋虫歌唱。

静静听来味道好,虫儿好几样,赛过大合唱。

ju ju ju蟋蟀叫,唱唱唱纺织娘,即令令即令子,蝈蝈蝈蝈蝈蝈田鸡gue geu叫得响,

小王啊,双目一闭把精神养,养好身体上战场,为国保家乡。
作者: jane0427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35:02

不会就让我们欣赏歌词吧?唱段呢?

现代京剧《沙家浜》就是在这部剧本的基础上改编的。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36:15     标题:

音频文件怎么上传不了啊!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37:37

对不起!我传了好几遍啦!晕!
作者: jane0427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41:40

别急,慢慢传。实在不行就发到xianlai2000@163.com,由管理员帮你上传。
作者: jane0427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45:38

由沪剧《芦荡火种》到京剧《沙家浜》(ZT)

1963年的冬天,刚刚从香港、澳门演出回来的北京京剧团,意外地从上级有关部门那里,接到了经江青之手转过来的一个沪剧剧本《芦荡火种》,并要求他们抓紧时间改编成现代京剧。
对于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北京京剧团迅速了解到,最早是取材于崔左夫所撰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《血染着的姓名——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》。文章重点记述了当时谭震林部队属下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,在敌占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真实故事。早在50年代末期,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专业编剧文牧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,认为不但事件特别,故事感人,而且在文艺界流行“革命斗争题材”的当时,是非常适合编写为一出富有地方特色、剧情曲折复杂的现代沪剧来。于是,由文牧执笔,集体创作,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,以这篇革命回忆录为素材,重新创作出了一台完整的沪剧剧本《碧水红旗》,并迅速投入了排练,根据剧情的简洁和人物出场的需要,把36个伤病员改为18个,并参照许多相关历史资料,以革命回忆录所记述的发生地为轴心,融进了大量来源的其他真实事件、且以艺术化创作了完整故事,精心塑造出郭建光、阿庆嫂、沙奶奶、胡传魁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面人物形象。在1960年正式公演的时候,满大街张贴的海报宣传的剧名更改为《芦荡火种》,由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扮演剧中女主角阿庆嫂,邵滨孙扮演剧中男主角郭建光。  

  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主要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秋天,江苏常熟地区的沙家浜住着以教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名新四军伤病员,国民党反动武装“忠义救国军”的伪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暗中与日寇相勾结,前往沙家浜去搜捕新四军伤病员。地下党员、党支书阿庆嫂以“春来茶馆”的老板娘身份为掩护,利用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的矛盾,与他们斗智斗勇,并设法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到芦苇荡。郭建光等18人伤愈之后,进一步发展抗敌武装力量,最后里应外合,一举消灭了胡传魁与刁德一,解放了沙家浜。该剧上演以后引起了很大轰动,自然是受到了北京方面的注意。北京京剧团又得知这一剧本是由“第一夫人”亲自推荐,对此次改编的任务,更感到是重中之重。作为隶属地方领导的北京京剧团,演员队伍中的“四梁”马连良、谭富英、裘盛戎、张君秋,“四柱”赵燕侠、谭元寿、马长礼、李世济都是蜚声京剧界的一代名角。剧团决定由汪曾祺、杨毓珉、萧甲、薛恩厚四个人联合改编沪剧剧本,琴师李慕良设计唱腔,并重点突出沪剧中的地下斗争这一条主线,把改编成的京剧剧本取名为《地下联络员》,并由萧甲、迟金声担任导演,赵燕侠扮演阿庆嫂,高宝贤扮演郭建光,周和桐扮演胡传魁,万一英扮演沙奶奶。当初,汪曾祺参加剧本改编和重新创作,还是从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回来之后,被北京京剧团临时拉进来的。  

  因为突击改编剧本,时间仓促,再加加紧排戏的周期又是很短的缘故,北京市长彭真、总参谋长罗瑞卿和负责主抓文艺的江青等人,应邀观看这出戏的首场彩排,大家却对这台起初期待很高的京剧演出,深感有明显不足,大失所望的江青,在台上接见演员的时候,紧绷着脸不说一句话,并在此之后对此不闻不问,随后,屁股一拍,就到南方疗养去了。而彭真市长、还有当时陪同观看的北京市委、市政府的有关领导,都意见一致地认为这出戏的基础相当不错,就这样白白丢下实在可惜,他们便多次抽空打电话到北京京剧团里来,鼓励和支持他们不要泄气,用“十年磨一戏”这个道理来安慰他们,希望不要放弃这个戏,而是要改好再重新排练。彭真等人的几次来电,对北京京剧团的党委和剧组人员来说,当然都是一种精神鼓舞,他们又重新调整了演员阵容,增删了一些与沪剧发展的不同情节,由该团的著名演员谭元寿扮演郭建光,马长礼扮演刁德一。1961年1月,又趁着文化部安排上海人民沪剧团到京演出《芦荡火种》的机会,剧组的人员匆匆赶往剧院,每天晚上都进行重复观看,然后,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头,再进行反复地切磋、研究,畅谈观摩的体会和感受,发表各自的建议和意见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加工,在经过重新排练的这出《地下联络员》的戏中,无论从剧本、导演还是到表演、音乐,都在原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。剧组人员还认为,《地下联络员》剧名太单一,其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联络员身份的阿庆嫂,还有新四军教导员郭建光,以及基层的革命群众沙奶奶,所以,还是沪剧原名的《芦荡火种》最为贴切。当年的3月底,彭真等北京市领导人经北京京剧团的再次邀请,重新审看了焕然一新的易名为《芦荡火种》的京剧,不但对正宗的京腔京韵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而且对同一题材、不同剧种所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观感效果也大加赞赏,并立刻批准对外公开演出。

对于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北京京剧团迅速了解到,最早是取材于崔左夫所撰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《血染着的姓名——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》。文章重点记述了当时谭震林部队属下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,在敌占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真实故事。早在50年代末期,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专业编剧文牧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,认为不但事件特别,故事感人,而且在文艺界流行“革命斗争题材”的当时,是非常适合编写为一出富有地方特色、剧情曲折复杂的现代沪剧来。于是,由文牧执笔,集体创作,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,以这篇革命回忆录为素材,重新创作出了一台完整的沪剧剧本《碧水红旗》,并迅速投入了排练,根据剧情的简洁和人物出场的需要,把36个伤病员改为18个,并参照许多相关历史资料,以革命回忆录所记述的发生地为轴心,融进了大量来源的其他真实事件、且以艺术化创作了完整故事,精心塑造出郭建光、阿庆嫂、沙奶奶、胡传魁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面人物形象。在1960年正式公演的时候,满大街张贴的海报宣传的剧名更改为《芦荡火种》,由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扮演剧中女主角阿庆嫂,邵滨孙扮演剧中男主角郭建光。  

  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主要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秋天,江苏常熟地区的沙家浜住着以教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名新四军伤病员,国民党反动武装“忠义救国军”的伪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暗中与日寇相勾结,前往沙家浜去搜捕新四军伤病员。地下党员、党支书阿庆嫂以“春来茶馆”的老板娘身份为掩护,利用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的矛盾,与他们斗智斗勇,并设法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到芦苇荡。郭建光等18人伤愈之后,进一步发展抗敌武装力量,最后里应外合,一举消灭了胡传魁与刁德一,解放了沙家浜。该剧上演以后引起了很大轰动,自然是受到了北京方面的注意。北京京剧团又得知这一剧本是由“第一夫人”亲自推荐,对此次改编的任务,更感到是重中之重。作为隶属地方领导的北京京剧团,演员队伍中的“四梁”马连良、谭富英、裘盛戎、张君秋,“四柱”赵燕侠、谭元寿、马长礼、李世济都是蜚声京剧界的一代名角。剧团决定由汪曾祺、杨毓珉、萧甲、薛恩厚四个人联合改编沪剧剧本,琴师李慕良设计唱腔,并重点突出沪剧中的地下斗争这一条主线,把改编成的京剧剧本取名为《地下联络员》,并由萧甲、迟金声担任导演,赵燕侠扮演阿庆嫂,高宝贤扮演郭建光,周和桐扮演胡传魁,万一英扮演沙奶奶。当初,汪曾祺参加剧本改编和重新创作,还是从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回来之后,被北京京剧团临时拉进来的。  

  因为突击改编剧本,时间仓促,再加加紧排戏的周期又是很短的缘故,北京市长彭真、总参谋长罗瑞卿和负责主抓文艺的江青等人,应邀观看这出戏的首场彩排,大家却对这台起初期待很高的京剧演出,深感有明显不足,大失所望的江青,在台上接见演员的时候,紧绷着脸不说一句话,并在此之后对此不闻不问,随后,屁股一拍,就到南方疗养去了。而彭真市长、还有当时陪同观看的北京市委、市政府的有关领导,都意见一致地认为这出戏的基础相当不错,就这样白白丢下实在可惜,他们便多次抽空打电话到北京京剧团里来,鼓励和支持他们不要泄气,用“十年磨一戏”这个道理来安慰他们,希望不要放弃这个戏,而是要改好再重新排练。彭真等人的几次来电,对北京京剧团的党委和剧组人员来说,当然都是一种精神鼓舞,他们又重新调整了演员阵容,增删了一些与沪剧发展的不同情节,由该团的著名演员谭元寿扮演郭建光,马长礼扮演刁德一。1961年1月,又趁着文化部安排上海人民沪剧团到京演出《芦荡火种》的机会,剧组的人员匆匆赶往剧院,每天晚上都进行重复观看,然后,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头,再进行反复地切磋、研究,畅谈观摩的体会和感受,发表各自的建议和意见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加工,在经过重新排练的这出《地下联络员》的戏中,无论从剧本、导演还是到表演、音乐,都在原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。剧组人员还认为,《地下联络员》剧名太单一,其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联络员身份的阿庆嫂,还有新四军教导员郭建光,以及基层的革命群众沙奶奶,所以,还是沪剧原名的《芦荡火种》最为贴切。当年的3月底,彭真等北京市领导人经北京京剧团的再次邀请,重新审看了焕然一新的易名为《芦荡火种》的京剧,不但对正宗的京腔京韵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而且对同一题材、不同剧种所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观感效果也大加赞赏,并立刻批准对外公开演出。

对于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北京京剧团迅速了解到,最早是取材于崔左夫所撰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《血染着的姓名——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》。文章重点记述了当时谭震林部队属下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,在敌占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真实故事。早在50年代末期,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专业编剧文牧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,认为不但事件特别,故事感人,而且在文艺界流行“革命斗争题材”的当时,是非常适合编写为一出富有地方特色、剧情曲折复杂的现代沪剧来。于是,由文牧执笔,集体创作,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,以这篇革命回忆录为素材,重新创作出了一台完整的沪剧剧本《碧水红旗》,并迅速投入了排练,根据剧情的简洁和人物出场的需要,把36个伤病员改为18个,并参照许多相关历史资料,以革命回忆录所记述的发生地为轴心,融进了大量来源的其他真实事件、且以艺术化创作了完整故事,精心塑造出郭建光、阿庆嫂、沙奶奶、胡传魁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面人物形象。在1960年正式公演的时候,满大街张贴的海报宣传的剧名更改为《芦荡火种》,由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扮演剧中女主角阿庆嫂,邵滨孙扮演剧中男主角郭建光。  

  沪剧《芦荡火种》,主要描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秋天,江苏常熟地区的沙家浜住着以教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名新四军伤病员,国民党反动武装“忠义救国军”的伪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暗中与日寇相勾结,前往沙家浜去搜捕新四军伤病员。地下党员、党支书阿庆嫂以“春来茶馆”的老板娘身份为掩护,利用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的矛盾,与他们斗智斗勇,并设法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到芦苇荡。郭建光等18人伤愈之后,进一步发展抗敌武装力量,最后里应外合,一举消灭了胡传魁与刁德一,解放了沙家浜。该剧上演以后引起了很大轰动,自然是受到了北京方面的注意。北京京剧团又得知这一剧本是由“第一夫人”亲自推荐,对此次改编的任务,更感到是重中之重。作为隶属地方领导的北京京剧团,演员队伍中的“四梁”马连良、谭富英、裘盛戎、张君秋,“四柱”赵燕侠、谭元寿、马长礼、李世济都是蜚声京剧界的一代名角。剧团决定由汪曾祺、杨毓珉、萧甲、薛恩厚四个人联合改编沪剧剧本,琴师李慕良设计唱腔,并重点突出沪剧中的地下斗争这一条主线,把改编成的京剧剧本取名为《地下联络员》,并由萧甲、迟金声担任导演,赵燕侠扮演阿庆嫂,高宝贤扮演郭建光,周和桐扮演胡传魁,万一英扮演沙奶奶。当初,汪曾祺参加剧本改编和重新创作,还是从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回来之后,被北京京剧团临时拉进来的。  

  因为突击改编剧本,时间仓促,再加加紧排戏的周期又是很短的缘故,北京市长彭真、总参谋长罗瑞卿和负责主抓文艺的江青等人,应邀观看这出戏的首场彩排,大家却对这台起初期待很高的京剧演出,深感有明显不足,大失所望的江青,在台上接见演员的时候,紧绷着脸不说一句话,并在此之后对此不闻不问,随后,屁股一拍,就到南方疗养去了。而彭真市长、还有当时陪同观看的北京市委、市政府的有关领导,都意见一致地认为这出戏的基础相当不错,就这样白白丢下实在可惜,他们便多次抽空打电话到北京京剧团里来,鼓励和支持他们不要泄气,用“十年磨一戏”这个道理来安慰他们,希望不要放弃这个戏,而是要改好再重新排练。彭真等人的几次来电,对北京京剧团的党委和剧组人员来说,当然都是一种精神鼓舞,他们又重新调整了演员阵容,增删了一些与沪剧发展的不同情节,由该团的著名演员谭元寿扮演郭建光,马长礼扮演刁德一。1961年1月,又趁着文化部安排上海人民沪剧团到京演出《芦荡火种》的机会,剧组的人员匆匆赶往剧院,每天晚上都进行重复观看,然后,第二天白天在一起碰头,再进行反复地切磋、研究,畅谈观摩的体会和感受,发表各自的建议和意见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加工,在经过重新排练的这出《地下联络员》的戏中,无论从剧本、导演还是到表演、音乐,都在原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。剧组人员还认为,《地下联络员》剧名太单一,其中主要角色不但有联络员身份的阿庆嫂,还有新四军教导员郭建光,以及基层的革命群众沙奶奶,所以,还是沪剧原名的《芦荡火种》最为贴切。当年的3月底,彭真等北京市领导人经北京京剧团的再次邀请,重新审看了焕然一新的易名为《芦荡火种》的京剧,不但对正宗的京腔京韵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而且对同一题材、不同剧种所表现出来截然不同的观感效果也大加赞赏,并立刻批准对外公开演出。
作者: llbbllxx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1:53:01

听不了的啊~!!好象没有上传成功吧~~~!!!!!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2:07:20

我已经发到xianlai2000@163.com 了!请他们帮忙啦!祝大家猪年吉祥!节日快乐!心想事成!
作者: jane0427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2:26:01

原帖由 浪迹天涯 于 2007-2-17 12:07 发表
我已经发到xianlai2000@163.com 了!请他们帮忙啦!祝大家猪年吉祥!节日快乐!心想事成!


也祝你快乐!

多来发作品哦
作者: jane0427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6:40:33

总算听到了一点,虽然不全,但还是听出楼主在演唱合成等方面都还是很到位的,本人至少在上海待过吧,不然这种方言作品可不好唱哦。
奖励。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2-17 16:48:07     标题: 多谢!

谢谢斑竹啦!上午我上传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弄上去,再次谢谢!我会继续支持戏剧板块的。
作者: 涛声依旧    时间: 2007-2-23 11:51:14     标题: 顶!

楼主唱起来很有一种味道,支持一下! 希望你多多创作,为仙来居作出更大的努力呵!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2-27 18:37:27     标题: 谢谢!

能得到上海人的夸奖我好高兴哦!谢谢!
作者: jane0427    时间: 2007-2-28 09:00:28

晕……你和上海无关啊?服了!
作者: 浪迹天涯    时间: 2007-3-6 17:32:27

我已经离开家乡30多年咯!看来我的乡音还可以哦!为此我练了好长时间,因为以前对沪剧一窍不通,所以很费力,但是在这里得到了肯定,我好高兴啊!看来我还要继续努力下去。
作者: 三角函数    时间: 2007-3-10 12:24:25

听的戏曲不多,但是感觉满好,很佩服~~~~上海话好难懂哦
作者: phyllisxu    时间: 2007-6-23 23:24:57

LZ是上海人吗?为什么来自辽宁?厉害哦!
作者: strongm0002    时间: 2019-9-22 09:26:19

静静听来味道好,虫儿好几样




欢迎光临 仙来居伴奏网 (http://64.32.13.157/) Powered by Discuz! X2